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8年2月14星期三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闽清鼠船和米船》采编组顺昌之行 社会各界广泛响应“鼠船米船”文史资料征集 年味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闽清鼠船和米船》采编组顺昌之行

采访组一行察看金溪河段古码头

采访组在洋口居委会

 

 

 图为天后宫

曾经的“闽清街”

 

2018年1月24—25日,县政协《闽清鼠船和米船》文史资料采访组一行前往闽北顺昌县采访。因为顺昌是闽江上游主要支流金溪、富屯溪的汇合地,当年船运业十分发达,也是闽清船民的重要活动地和聚居点。采访得到当地有关部门和闽清籍乡亲的大力支持,采访十分顺利,颇有收获。

1月24日上午,采访组从闽清直奔位于江边的闽北古镇——洋口镇。顺昌县政协副主席黄为雄(祖籍闽清塔庄溪东)和文史委杨主任已先期召集两位在当地任职的闽清人后裔林朝荣(洋口镇政府主任科员)、林秀明(洋口镇居委会书记)在彼等候。他们既代表当地官方,也饱含着老乡的情愫。原本顺昌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黄道钦(主任科员,闽清坂东墘上人)也要来(他对此段历史颇有研究),奈因身体刚动过小手术不方便,遂特意请了熟悉洋口文史的退休老师王建熙到场配合采访。

上午10时多,双方在洋口居委会见面,稍事寒暄,即前往土名“坑垅口”地方参访闻名已久的“福州会馆”。“福州会馆”正面墙上挂一块有中英文对照的牌匾:“洋口福州会馆,为联谊互助,保护百姓和过往舟楫的安全,由华侨领袖黄乃裳牵头,向闽县、侯官、闽清、古田、永泰、福清、长乐、连江、罗源、屏南等福州十邑船民筹资6万银元建设洋口福州会馆。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成于民国五年(1916年)农历三月,择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吉日举行落成典礼。”掐指算来,距今已106年。会馆大门上方挂“天后宫”额匾,大门两旁分别挂“洋口福州会馆管委会”“顺昌县洋口天后宫管理委员会”牌子。“福州会馆”与“天后宫”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原来,当初“福州会馆”为前、中、后三座,前、中二座是大戏台和船民活动场所,后座称正殿,供奉船民保护神妈祖,故有两个名称。可惜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公路和铁路时拆除了前、中两座,仅留下后殿,即眼前的“天后宫”。“天后宫”面宽、进深约20多米,占地近5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50平方米。

而更珍贵的是,仅存的后殿里保留有许多名人字迹:那“天后宫”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陈宝琛(清朝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会办南洋大臣提督学政太师太傅)所题;殿内两壁4幅近30平方米描金木刻楷书《天上圣母传文》约1300多字,也是陈宝琛题写。殿内中堂上方悬挂“福祉绵延”匾,为黄乃裳题写;据史料记载,前座大戏台两侧曾挂黄乃裳撰写对联一幅:“弹将平水调来,此曲只今随处有;唱到大江东去,阿谁不动故园情”。后殿左边上方“海不扬波”匾,乃萨镇冰(福州籍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福建省长、海军上将)所题。后殿右边上方“琅环宇宙”匾,乃许逸夫(闽清人,辛亥革命志士)所题。古老的“福州会馆”,背后还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正期待着挖掘整理。

随后,还参观了与“福州会馆”同时代的“江西会馆”和“汀州会馆”。“江西会馆”位于洋口内街,为青砖外墙,大门眉额书“豫章乡祠”大字。豫章,古郡名,今南昌市。豫章乡祠即当年的“江西会馆”馆址,主要是当年江西药材商的活动场所,现室内已经破旧不堪。“汀州会馆”距“福州会馆”仅一二百米,也是临江之地。当年亦是汀州船民所建,现只剩一片地坪遗址。三家会馆相比较,仍是“福州会馆”保存尚好,且颇具活力。

洋口采访的另一个重点是早年地名“坑口头”的地方。这里紧临江边,当年是闽清船工聚居点,被称为“闽清街”。街长百余米,宽七八米,为“合掌街”形式。带队的介绍,“闽清街”为木结构排房,历史上曾经三次失火,每次均烧成一片焦土。几经重建,数易房主,房屋已全是砖混结构楼房;居民的祖籍也十分复杂,各处都有。不知何时街名也改为了“团结街”,沿用至今。而“闽清街”之名已渐为人们所淡忘。采访组一行沿街踏勘,期望能找到闽清人。但大多房门紧闭,唯有一处围着一群老年妇女在打“四色牌”。“四色牌”是旧时福州一带清闲妇女常玩的游戏。一问,真有几个祖籍福州的。其中也有两个是闽清人后裔,姓刘的,年龄在80多岁。说是在洋口出生,从来未回过闽清,只知祖籍在闽清坂东。再问,周边还有闽清人否?却不甚了解。只好作罢。

自“闽清街”往下游方向延伸,发现还有两处旧时的木结构排屋。也找到住在排屋里的三户船民家属及其后代,分别姓卞、姓程、姓翁,可是他们都是闽侯人。专访的都是邻县人,而却邂逅到一个开车师傅是闽清人。他叫杨张宜,现年60岁,祖籍闽清金沙下林张家,从小送养杨家。他说,平常时不时都会遇到在洋口的闽清人,因不曾留意,也不知他们是否船工后代。

短暂的洋口采访就要结束,一行人路过洋口镇政府大院内的一处长廊。偶然见到长廊一旁布置有洋口镇的“专家学者”人物介绍展板,上面却有两个闽清人的大名。一是邱其根(1898—1978),闽清县塔庄乡炉溪村人。早年做工,1953年在洋口当伐木工人,历任工人、班长、工段长、技术员。1959年入党,1972年退休。因多项技术革新,成果显著,1959年起先后荣获“全省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二是鄢利为,1925年生,闽清县人。1945年起先后在洋口碾米厂、南平药厂、大干电厂当工人,因吃苦耐劳,钻研技术,成绩显著,1964年被授予“全省先进生产者”称号。1985年退休。两位为洋口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闽清人,是否早年因撑船才留在洋口并改行的呢?因时间短促,无法细查。

采访末了,洋口方面赠送了《永不磨灭的记忆——东方军在洋口》文史资料。尽管说的是红军在洋口的历史,但也包含有船工为红军搭浮桥的事例。

24日中午,采访组驱车10多公里到达顺昌县城。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下午的采访兵分两路:一路随文史委杨主任到机关查找复印《顺昌县交通志》以及有关闽清人在顺昌的文史资料。一路由黄为雄副主席带队,辗转城区,拾级半山,找到闽清船二代、收藏家黄声亮,进而采访了他的父亲黄家热。黄家热老船工,现已94岁,闽清县塔庄镇溪东村人。他16岁就随堂兄撑米船来往于邵武—洋口—福州之间,历尽艰辛。后在顺昌“九龙伐木场”工作,从工人当到场长兼书记,后调任顺昌县林委纪检组长。

是晚,黄道钦局长在友人陪同下,带病来到采访组下榻处看望大家。实际上是来接受采访,或者说是来介绍情况、提供帮助的。他早年撰有《爱国侨领黄乃裳与洋口“福州会馆”》一文,被收入2005年闽清文史资料。这次还帮助收集到王建熙老师的《闽清雀船在洋口》、黄永星先生的《闽剧在洋口七十六年》和陈观棠(顺昌县曲村采育场退休职工,闽清县池园镇柯洋村人)的《梅造神舟伟绩扬》等相关文章。同时,还交代次日要采访的相关乡村文化协管员提供当地的文史资料。乡情之浓,可见一斑。

25日,依然分两路采访。考虑到闽清船民在洋口的历史厚重,头天时间过短,收集有限,故一路复往洋口再访。另一路则往元坑镇谟武村采访。元坑镇谟武村,位于金溪河畔,接壤将乐县,历史上水上运输十分发达。

元坑镇由一位镇领导和拟编《元坑镇志》的余纯钟退休老师协助采访。实地察看了该村金溪河段的古码头和天后宫以及谟武文苑。明代时,这里就是建宁、泰宁、将乐等地通往南平、福州的水路要津,故有七个泊船古码头。在其中一个码头岸边建有“天后宫”,供奉有船民的保护神妈祖神祉。据史料记载,谟武过去有多家造船厂,不仅修船,还制造大量的雀船。虽然没有明文记载为闽清船民建造,但从雀船几乎是闽清船民专用的历史来看,这里应该是闽清船民活动的热土。

再访洋口,还真有收获。在洋口旧街随机打听,竟遇见一位闽清人后裔,名张世彬,祖籍闽清梅溪渡口,1946年在洋口出生。他说,其父张尚团于民国时期来此,在码头岸边开“点心店”。他还记得,街上有闽清人开的京果店、豆腐店、理发店、裁衣店等各种各样的店铺。其中印象较深的有“美雅有”糕饼店,店主名许政文,闽清人,还知道该店是从福州搬来的;还有一个诊所,医生名郑玉安,闽清人,绰号“三个指”,意思是中医把脉技术过硬。这些店铺应该都是冲着洋口闽清船民来的。

25日中午,两班人马会合,连轴返梅,结束采访。

(《闽清鼠船和米船》采编组执笔人张德团)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