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7年11月24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引领时代,坚定文化自信 君子之交 樟洋古厝梁雕 让家文化代代传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家文化代代传

□ 作者 南山鹿

日前,友人王胜燕拿了一叠书稿给我看,我发现他书写的方式和内容很新颖,既不像小说、散文,也不像家谱、族谱,而是着重写他父母的“家传、家史、家训”,亦即家教家风,正是时下需要大力倡导和弘扬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传承和弘扬家庭正能量。况且他以家史为素材,家庭发展为脉络,紧扣时代变迁、人生沉浮、家族兴衰,将翔实的资料和所见所闻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诉之笔端,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我国的家风家训文化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后随着时光推移,产生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著作,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家范”、“家则”、“家箴”、“家约”,明清时期,家风家训文化最为流行。清人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搜集了大量有益家训的名言警句,影响广泛。这些家风家训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功能,在培养人的文明素质、道德素质中弥补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偏差,构筑了不可或缺的家文化,让好的教养在提高人的素质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我们以前的家教,大都通过口口相传言传身教,家庭中的大人小孩,甚至家族中亲人的言行常常相互影响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了一个人的素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老王是个多面手,琴棋书画样样在行。他大我10多岁。我和他是1995年夏天在昌溪水库县广播电视局举办通讯员采风活动时相识的。我们住一个房间,一见如故成了知音。聊文学、聊音乐、聊人生,一聊聊到大天亮。在我眼里,他的人生是成功的。他从农村山区出来,事业、家庭搞得那么好,业余爱好学啥成啥,除了天赋,还很专心、勤奋,真了不起。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家庭,源于他有良好的家教、家风,是良好的家教家风成就了他今天的一切。从本书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总结家族历史、家庭兴衰,善于分析个中缘由,甚至社会背景、人际关系。他祖上辛酸苦难的历史,他个人的坎坷磨难,甚至周围人的讥笑嘲弄,都成了他前进的动力。他“出人头地、摆脱贫困”的良好家教,时刻鞭策他警醒。“多做善事、珍惜名誉、光宗耀祖”,是他的家训和追求的目标、理想。这些都促成他形成“乐观向上、顽强拼博、力求上进、不甘人后”的性格。良好的家教家风不仅恩泽于他,而且惠及整个家族。在他的近亲属中,有多人是党政干部、人民教师,还有多人是成功的企业家,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在单位、在社会,他们都能清廉为官、勤奋做事、本分做人。

王胜燕退休以后,热衷于帮助县里搜集和弘扬红色文化;采访40多个革命老区村,参加红色电视专题《烽火映红梅》的拍摄,负责《闽清抗战斗争史》、《战工队活动史》、《中国军工事业奠基人张昌龙史迹》、《永泰红星村革命斗争史》、《省璜镇革命斗争史迹》,以及洪安村、上莲村、莲宅村、中共二都区委、黄广天烈士等10多个红色文化展馆策划、撰稿和布展工作,为闽清县申报老区重点县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他写好本书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基础,以至于形成了他的文字风格---朴实而不造作,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让人一看就懂。

整理那么多的红色文化,目的在于教育下一代不忘初心,珍惜现在,开拓未来。王胜燕的父亲也是一位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革命,也许他也是在整理这些红色资料过程中突然萌生了要把自己的家风家教记录下来,希望后世子孙永远记住,这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信手拈来的事。

在外人看来,书中所记述的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不足挂齿,不值一提。但在王胜燕及其家族亲友看来,却是宝贝,是他家族的传家宝,是整个家族的精神财富,这里面有他的祖辈、父母和兄弟姐妹的音容笑貌、悲欢离合、世事变迁,甚至还有与其他人的恩怨情仇。最重要的是有他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希望后世子孙永远记住现在的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发扬前辈好的传统,从中汲取人生奋斗中需要的养分,为家族中的每个人提供正能量,好让他们在社会上立足,用以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老王把自己家的经历记下来,作为家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最好的精神财富和传家宝,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惟愿每个家庭都能好好总结自家的“传家宝”,协助政府、学校、社会传递正能量给孩子们,让每个子女都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成为一个纯粹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此等于国于家于己有利之事,何乐而不为?但愿家文化传万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