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7年11月10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百姓家园 探寻指尖上的传统技艺——竹编斗笠 2017年闽清县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正式启动 艾滋病防治知识进校园 举行地震应急演练 提升应急联动能力 褒扬诚信    惩戒失信 招租公告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指尖上的传统技艺——竹编斗笠

小小的一顶斗笠,总是与诗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斗笠棹扁舟,碧水湾头放自流”,“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每一句与斗笠相关的诗句,都堪称一副绝美的水墨画面,给人以无限的幽思与遐想。

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中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斗笠曾经是南方农村生活的必需品,作为遮阳蔽雨神器,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随着时代的发展,轻便雨衣雨具不断更新出现,斗笠也日渐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其手工制作技艺也处在失传的边缘。但在闽清县坂东镇车墘村,依然有这样一群老人,舍不得放弃这门手艺,仍然保留着手工编制斗笠的传统。

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笔者只在诗词佳句中“见过”斗笠,却毕竟只是意象。为了一睹斗笠真容,带着好奇与敬意,笔者一行几经曲折来到了车墘村,探访这一指尖上的传统工艺。

今年67岁的林丽玉是车墘村的斗笠师傅之一。她外向健谈,手艺也好,多次到县城和福州参加传统手工编织斗笠展示表演。她向我们介绍说,车墘村现在大约有30几个人还在编织斗笠,每年可累计编制斗笠2万余顶,是闽清编织斗笠比较大的村子了。我们通过电话预约了她。在她的带领下,穿街走巷,在一片土墙的老房子前,我们见到了这一群可敬可爱的依姆依伯们,谈笑风生中,他们依然在剖着竹篾,编织着斗笠,也编织着生活。

今年81岁的刘赛英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个,见到她时她正坐在自家门前剖竹篾条。她告诉记者,编斗笠的手艺是婆婆教她的,她后来又传给了儿媳妇,已经传了三代了。她十几岁就开始下田做农活了,每次下田,斗笠是不可少的“标配”,不仅可以用来遮雨,而且有太阳时还可以遮阳,戴在头上特别凉爽,所以从小就对斗笠有了特殊的感情。

“我现在年龄大了,下不了田了,在家里闲着没事时,还是会拿出竹刀剖竹篾,编斗笠。虽然现在买斗笠的人少了,但是我喜欢做,一来打发时间,二来头脑也灵活了,精神也好了。”刘赛英边说着边用刀熟练的剖着竹片,每一个细长的竹篾都薄如纸张,不仅薄,而且匀称美观,但似乎她的眼睛却并没有往下看。

询问后得知,原来,她的眼睛得了白内障,已经看不太清了。她是完全凭着手感操作的,却丝毫没有影响“刀工”。要知道,编一个美观坚固的斗笠,对剖篾也有特别的要求,太厚了韧性不好,容易折断,太薄了重量不行,不够坚固。必须要把竹片剖得不薄不厚,恰到好处,这没有几十年的“刀工”是做不到的,更何况对于眼睛不好的人来说,能够做到这样精细更是难得。

林依娇今年80岁了,是一个童养媳,从十岁就开始做斗笠了。老人话不多,不会说普通话,一直在默默地做着手中的事情。但从她朴实的性格,吃苦耐劳的品质来看,老人的一生肯定是操劳而又极不平凡的一生。从别人口中得知,她一直编了70年的斗笠了,“她特别顾家,都是卖了换钱,贴补家用。”

今年64岁的林碧英从16岁开始做斗笠,至今也有40多年了。她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斗笠在农村很受欢迎。那时,村里的许多家庭靠编斗笠谋生,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因为质量好,在十里八乡也颇有名气。

“现在同村的人大部分都不做斗笠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家还在做,年轻人没人学了。一来现在需要的人少了,二来赚钱不多,做起来又费事。”林碧英说,现在车墘村做斗笠的人也是屈指可数了,只有不多的老人还在坚持。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或求学或务工,根本不愿意留在家中学习编织斗笠的手艺。随着农械机器的发展,耕作的农活大量减少,加上塑料雨衣雨帽的出现,农村已很少有人使用斗笠。而且斗笠的售价不高,利润微薄,如果不是生活贫困或兴趣浓厚需要编织斗笠,几乎没有人再愿意从事这门手艺。

“下一辈没人做了,我也很痛心,毕竟这是跟随了我们一辈子的记忆,真希望这门手艺不要在我们手里丢掉。我现在编织斗笠不为赚钱,只是兴趣,这是一种情结吧,能做我会一直做下去的。”林碧英说。

黄家兴是这一群老人中唯一的依伯,今年69岁了。他告诉我们,别看斗笠很小,但做起来还挺复杂。编一个完整的斗笠,要从上山伐竹开始,之后破竹剖篾,编织框架,塞边,夹料,做项圈,蘸水增加韧性,锁边,铺叶编笠顶,绕线固定等等,大大小小共需要三十六道工序。而在这其中,有很多原料要提前备好备足,如做笠顶的竹叶,生长于山区,需要提前捡来晾晒铺平后才可使用。

“这编斗笠,靠的就是个‘巧’字。”黄家兴说着,拿出了竹篾条,现场为我们编织起来。他熟练地将竹篾相互交叠,只见手指翻飞,篾随手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竹篾在黄家兴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得灵动而欢快。细细的薄薄的竹篾条经纬交织,一圈又一圈地向外延伸,不多时,就编出一个斗笠架子来。

这时,林丽玉拿出准备好的竹叶用剪刀进行二次修剪,使竹叶的大小能够刚好覆盖笠顶。随后,黄家兴用细细的竹篾把竹叶固定在斗笠的帽檐上,捋顺每一片竹叶,使它们的顶部相互叠加,并剪去多余的部分,用两根短竹签插进竹叶相互叠加的地方进行固定。看似一顶斗笠已经完成了,但黄家兴说,还差一步。随后拿来针线在笠顶上精巧地穿出了一个五角星的形状,不仅漂亮,还起到了固定笠顶的作用。在我们感到惊异的同时,一条条细小的竹篾和一片片枯黄的竹叶在一双灵巧的手中变成了一顶漂亮的斗笠。

……

透过编织斗笠的过程,我们看到了时光沉淀的指尖技艺。而对于这些还在编织斗笠的老人来说,它不仅仅是遮雨避阳的工具,还是一份特殊的情感记忆,也是一抹浓浓的乡情寄托。尽管时代在变,习惯在变,车墘村的老人们仍然恪守着斗笠的传承,用一辈子对斗笠的热情编织着传统手艺的生命线。

(吴俊青/文 邱祥伟/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