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7年11月3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总有山水入梦来 云龙山水聚灵气  人杰地灵展风采 美丽的梯田 书法作品 关于“财富中心”1#楼4层酒店办公及地下1层地下2层内部布局调整的公示 欢呼十九大胜利闭幕 贺十九大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龙山水聚灵气 人杰地灵展风采

闽清县云龙乡又称“二都”,地形多样、山脉纵横。相传此间三龙聚灵气,“云龙”之名由此而来。乡内主峰“大湖仙”海拔千余米,有面积广袤的高山草坡和原始次森林以及十里峡谷,山峰高耸入云,亦称“九龙天”,分界闽清、闽侯、永泰三地区。神奇美丽的“大湖仙”山巅有一仙湖,湖光山色相映,春季杜鹃红遍满山,宛如人间仙境,传有三龙在此修行。相传旧时三县地区旱灾严重,民众便前来“大湖仙”山巅湖边祈雨,三龙感应民愿,相会于合龙溪,经天龙师母石飞上青天,顿时风起云涌,雷电交加,天降大雨,解除旱情。至今,乡中留有“合龙溪”、“天龙山(天丽山)”、“竹柄大段”(方言“狂风暴雨”谐音)、“旗龙山”等地名和“龙首岗”等古石刻。

旗龙山:

文化古村人才盛,开闽寺兴古迹存

际上村是一个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内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古木葱郁,丛林荫翳,嵌托着1.5平方公里呈葫芦状的盆地,内存千亩良田,昙溪源其东,漈水泄其西,颇似桃花源仙境之景致。在历时320年的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闽清学子多借道此处进京赶考,涌现出许将等3位状元和一大批进士。旗龙山下陈氏祠堂门前有一块刻着“十八学士先兆”字的石碑。相传际上陈氏四世祖陈柄梦见十八只仙鹤展翅,以此为吉祥先兆,因“鹤”与“学”在闽清方言里同音,预示村中将会出现一批学士,后来果真应验。《宋史》记载“一门七进士、五子四登科”的故事就发生在际上村,名满天下的北宋哲学家陈祥道、音乐家陈旸兄弟二人也出生在际上村。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张孝祥曾慕名专程访问这里,在陈祥道、陈旸读书处题写“起傅岩”三个摩崖大字,朱熹也曾游览至此并在陈祥道、陈旸故宅门前题句“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辛亥革命期间,二都际上的李藩和蒋珂两位同志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1911年光复福州起义中担任重责,后分别当选福州市参议会议长和议员。解放战争期间,时任闽清人民游击队政治部副主任的邓禹禾同志率领队员配合解放军第29军先遣队为1949年解放闽清立下大功。

在际上村南部山腰的田垄中,有宋代石雕风格的两尊翁仲和四尊瑞兽。两尊翁仲披甲持剑,威严凝重;四尊瑞兽为石虎石羊,造型简洁生动,据考古人员初步判断是墓葬的附属物。距石雕不远处的一块近千平方米的台地便是曾经名噪闽中一带的开闽寺遗址。据考,开闽寺原名开明院,始建于唐天复二年(902年),宋代进入繁盛时期。当年这里僧侣众多,香火旺盛,田产多达数百顷,清代末期逐渐衰败,后损毁。在遗址中,看到保存完好的带有铭文的宋代石槽和做工精细的清代建筑柱础;还有一块保存完好、立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石碑。2016年2月开闽寺文史研究会号召在开闽寺遗址重建开闽寺,同年11月开闽寺主殿建成。

谷东山:

天福洞求梦聚谷,宝谷寺诚祭神农

天福洞位于谷东山南,现建有天福殿,殿中供主神为炎黄二帝,护农佑民,治病救灾。神农帝是南方大帝,五行属火以火名官,遂亦称其为炎帝,炎帝教人们种五谷,故也被称为五谷神。

传说谢氏祖先早年在天福洞祭祀神农炎帝,求梦后神农显灵,派一神牛助其耕田,稻谷从各方飞来聚于其谷仓,谢氏即成一方首富。

谢氏得神农帝相助后,大规模建屋建业,世代人才辈出。谢氏谷东山祖居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纵深分布三进格局,祖屋旁边建有谷东山小学。谢氏家族当时的盛况从民间歌谣可见一斑:“三座连后四座厅,小学校里旗杆立,百二层阶通总祠,谷东山名传四海”。谢氏分支广布凤凰山下北洋、黄龙山、谷东溪溪里、官庄台埔等地,所建房屋都独具一格,气派非凡。

宝谷寺位于谷东溪边,建寺约与谷东山谢氏祖居建房同步,也因天福洞神农显灵聚谷的传说而得名。宝谷寺正座主神是佛教神,另在附屋正厅供奉神农帝(即炎帝)。

塔吉山:中科院院士故乡,文化广场展新貌

吴孟超,生于闽清县云龙乡后垅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

吴孟超家乡后垅村山水秀美,景色宜人。发源于村子背后的巍巍大湖仙山脉的塔吉溪,自东向西蜿蜒全村,造就出一方“厚龙水流西,富贵排满街”的风水宝地:横跨塔吉溪的12座永久性桥梁构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塔吉溪两岸农田阡陌,陂渠纵横,偶尔有旧时水车米碓、蔗车糖坊之遗址掩藏其间,还有许多树龄在数百年的榕、樟、枫、松等古树名木。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后垅“美丽乡村”画卷一点点变成了现实:完成了旧房裸房整治、主干道美化绿化景观工程,建设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该广场建设面积达7600平方米,绿化水景、公厕、灯光、管线等配套设施一应具全。如今的后垅村让村民和游客“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资料搜集:蒋祥育 文字整理:蒋凌晖)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