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7年4月21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百姓家园 乡邮员池菊香送邮件不忘“扶”老“携”幼 浙江打铁匠 公益广告 292个村(社区)全部配备食品安全协管员 县关工委禁毒教育讲座走进学校 开展早教进社区活动 砂建轻快铁 预计2020年竣工 张仕国:砂福州人被公认最精悍一族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落地生根闽清24年的

浙江打铁匠

闽清新城区渡口,现在是一片热土,亮丽高楼拔地而起,建筑机械举目可见。日新月异的建设,使得昔日渡口处处给人以陌生感。但位于上埔村路边的一处小平房,却以其特有的魅力,一直以来让无数的旧客新人络绎不绝——那就是“浙江人打铁店”。

打铁店的杨师傅是浙江永康市舟山镇高下杨村人。杨师傅的家乡是著名的铁匠之乡,其传统的“百年锤炼,臻于完善”的工匠精神,让永康成为知名的“五金之都”。杨师傅同村的一位本家杨振条,经过艰辛的努力,让失传千年的“天下第一剑”——湛卢宝剑的铸剑工艺得以恢复,被誉为当代“欧冶子”而闻名海内外,“浙江铁匠”也因此名声鹊起。

1993年,杨师傅就是背着这样的光环,携整套打铁担子,与19位同乡先后来到闽清各乡村开店布点。一时间,“浙江人打铁店”以其独特的技艺,赢得了闽清人的欢迎和青睐。然而,经过24年岁月的洗礼,其中的许多铁匠或他迁、或返乡、或改行。如今,只有3家继续在闽清打铁,杨师傅即是其中之一,而且是落地生根于渡口上埔村,24年来连店址也没有挪一挪,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也有不少人邀杨师傅迁到大乡村去,以图生意更好,因为渡口地区毕竟乡村不大,客源有限。可是一说迁店,杨师傅就拒绝了,一是当地人极力挽留,盛情难却;二是杨师傅不愁客源,经常客满铁铺,忙不过来。

说到客源,仅以某日半天为例:一位来自闽侯白沙的老顾客,大清早就到,排名第一。他搭锄头(旧锄头翻新的俗语)二把,还要全车锄头(全新打制的俗语)一把。说是这些锄头,锄草挖地,各有分工。

还有一个江西籍民工,长期在闽清、永泰两地包工程,这次特意从永泰过来,用特种钢打制钢钎;说看似简单的钢钎,杨师傅打的既耐用又上手。

又有先后两个来自附近的果农,定制橄榄嫁接刀,指定用白钢打制,要达到削木薄如纸。

还有一位从金沙镇来的老者,要全车一把锄头,要求挖地锄草两用。等到一把崭新锄头出炉后,杨师傅特地装上锄柄,让老人试试角度,直到满意为止。

一位来自云龙的退休干部要搭锄头和柴刀,说家里杨师傅打制的铁器规格大小、功能各异的锄头好几把,还有果剪、手锯、锤子、劈草刀。他说这些铁器不仅好用,还可以当工艺品欣赏,甚至还有收藏价值。这时,那位江西籍民工插话说,杨师傅的手工打铁技艺应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此言一出,立刻得到满座人的认可。

又来了一个老姆,拿着一把带柄的小山锄,说老是脱柄,送来修一修。杨师傅看后说,锄柄“老鼠头”了(指锄柄大头与锄耳装配的部分磨损变尖),换根新锄柄就行,并免费赠其一片铁楔子。

近午,一个雇“摩的”来的老妇,是闽侯汤院人,是慕名而来,指定要小山锄和柴刀各一把。杨师傅恰好预先打制备售的也只剩小山锄和柴刀各一把,老妇正为没有多件供挑选而迟疑不定。几位老顾客说,杨师傅的铁器不用挑,件件是精品,再犹豫,很快又有人买去了。众人的话拂去了老妇最后一点疑虑,边掏钱边要求为两件新铁器做个记号。杨师傅立刻放下手头活,以钢錾为其打上记号。老妇满意地又坐“摩的”离开了。

接着,又有一位远道而来的下祝乡男子。他说是因为借用邻居家的锄头一次,觉得非常上手,知道是杨师傅打制的,故而问路而至。他带来三把锄头,其中两把是翻新,一把是别处打铁店“全车”的,因为不满意,一次都没用就送来改制。

其间,还有几位附近的老顾客送来各式各样的旧铁件要翻新,他们放下铁件,交待了几句,就走了。至此,杨师傅落地生根闽清24年且不挪店址的答案似乎已经不言而喻。 (张德团)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