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7年1月13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百姓家园 溪源村百年老油坊涅槃重生了 域 外 传 真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溪源村百年老油坊涅槃重生了

四个月前,因为一场洪水,百年老油坊只剩断壁残垣,一片狼藉;四个月后,因为一个坚守的人,一座崭新的砖木仿古建筑应时而生,油坊旧貌换新颜。

再次来到溪源村,还没看到油坊,先闻到了一阵油香。这时候屏息而立,大大地吸一口空气里的味道,有花草的香甜,有泥土的芬芳,还有随风飘来的一阵阵清淡的茶油香。沿着河边小路继续前行,一座古民居式仿古建筑赫然出现在眼前。它以石为基,以砖为体,以木为撑,看似狭小却显得精巧紧凑。走进去发现又别有洞天,小格局也能创造无限的空间。里面烘、碾、蒸、筛的设备一应俱全,每一种设备都仿佛一个历史的印记,看着它们,时间仿佛定格在一百年前的旧时光里,这是一个古老的世界,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油坊主张宗明告诉记者,除了压榨这一环节采用的是机器,其他重要环节依然保留了传统的古法手艺。每次榨油时,依然需要四五个工人同时操作。“因为灾情,今年(2016年)的油茶籽产量很低,往年从开榨到结束都能持续两个月时间,今年只榨了20天,差不多榨了2吨的油。”张宗明说。

虽然总量少,但张宗明更注重提升油的质量。现在很多油坊都采用了先进的机器榨油法,省时省力,但张宗明还是坚守古法。他说采用古法除了要传承一门手艺,也是因为古法榨出的油更纯正、更自然、更浓香。

说起古法榨油与纯机器榨油的最大区别,张宗明介绍说,全在于“烘”这一流程。“烘”全靠手温、仅凭感觉,没有几十年的经验是把握不了最恰当的火候的,这是任何机器无法比及的。“烘”是证明古法榨油技艺的精髓,油的颜色、香气、质量都与“烘”的技艺息息相关。所以,在榨油的日子里,不管多忙,只要到了“烘”这一关,张宗明都要亲自“掌舵”,手测茶籽的温度,明辨茶籽的颜色,火候到了,才可以进行挤榨。只有这样,榨出的茶油才会滴滴金黄,香气扑鼻。

油坊建好后,12月21日首次开榨的那一天,很多村民还是舍近求远、舍快求慢的选择了张宗明的老油坊,这也全是因为他的古法手艺。张宗明说,来他的老油坊榨油的可不只是本村村民,也吸引了很多的外地人。今年来榨油最远的一家来自闽侯,也是慕名而来。很多人都是源自对张氏数辈诚信经营和古法技艺的认可。虽然古法榨油比机器榨油过程更繁琐,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但收费并不高。除了留取出尽油后的料饼外,每块料饼仅加收五毛钱的费用。这种童叟无欺的声誉,深得乡民的信赖。

张宗明对老油坊的热爱、对古法榨油的坚守,这一切都源于幼时父亲对他的影响。孩提时代,他总是跟着父亲到老油坊来玩,父亲一圈圈地推碾车,他就一圈圈地看,听着老物件发出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他觉得特别有意思,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里,也喜欢上了这门手艺。从父亲手里接过老油坊,张宗明一干就是30几年,老油坊倾注了他无数的心血,是他的精神支撑,是他的希望。“7.9”洪灾使老油坊被冲击的残破不堪,那一刻,他的心都要跟着支离破碎了。是张宗明固执的坚守和无数爱心人士的帮助才让老油坊有了今天的涅槃重生,这其中的艰难我们定然无法明白,个中滋味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

张宗明是第五代继承人,但自己今年已经64岁了,他不希望这门手艺在自己手里断了。问起有没有想过把手艺传给自己的后代,张宗明显得有些遗憾,“儿子对古法榨油不敢兴趣,强求不来。”但转念,他又心生希望,“如果有年轻人真心喜欢这门手艺,愿意来学习,我愿意将所有的手艺和经验传授给他。”

人老心不老,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张宗明依然坚守着、传承着。“我对这个老油坊有感情,对这门手艺感兴趣,不管多苦多累,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干不动了为止。”张宗明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吴俊青)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