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7年1月6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白岩山 为闽清古树名木写真 读书,伴我成长 无声的爱 线描画 悦纳,人生最好的状态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闽清古树名木写真

——写在《闽清古树名木》一书出版之际

□ 作者 张德团

闽清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闽清古树名木》一书终于在2016年末问世了。从2015年5月正式组建采编小组算起,刚好是18个月。一年半的时间,做为采编小组有不少的感受和体会,值此新书诞生之际,对其孕育过程做个介绍。

首先,对《闽清古树名木》这个新生儿做一个简介。

全书硬皮精装,16开本;内页全部铜版纸彩色印刷,共500页,重2300克。封面书名“闽清古树名木”6字为双色烫金印刷、绿色衬底,表达祝愿闽清古树名木永葆绿色长青以及倡导绿色生态的理念。封面中间标明本书为闽清县政协、闽清县林业局两家联手编辑。封面下端印有“中国文史出版社”社名,是正式书号的标志。正式书号得来并非易事,首先从格式到内容必须符合国家出版规范,大到政治原则和社会影响,小到文体规范和标点符号,图书清样要专门送出版社审核把关。本书大的方面自然没问题,但小的还是做了一些规范化修改,可以看出审核并非走过场。其次,作者还要与出版社签一份协议,表示对自己作品负责。就连书价168元也是严格由出版社标准定,与“野规”虚高书价截然不同。另外,还设计有挺括的书衣,使粗犷的个头平添几分典雅。综合而言,本书是一本有一定分量的正规出版物。

全书内容分序言、目录、正文和后记4部分。毛行青主席所做序言,阐述了保护古树名木的多层意义和本书概况以及对保护古树名木的观点与希望。许家琪局长所做题为《关于闽清古树名木》的文章,介绍了古树名木内涵和闽清县古树名木调查、保护的过程与成果以及前景展望。

正文分为“古树群”和“分树种”两个部分,共计有26处古树群和75处分树种古树,涉及32个树种。用近600幅图片展示这些古树名木的风采,捕捉定格其一年四季、风格迥异的色彩与风貌,有全景展示、有局部特写。还酌收少量与古树环境或历史有关的照片,以调味增色,扩大视野。文字方面,共收集整理了70余个古树故事,其中有古树的神话传说,有爱树护树的历史故事,也有本次采编过程、鉴定树种的新故事,还有30多篇描述古树风采的短文。总之,每一组古树名木图片,除了配有记录其所处地点、树高、胸围、树冠、树龄等要素之外,都有一篇文章或短文与之搭配。还对其中100多幅图片特别加写了说明文字,以辅助读者加深了解图片内涵。并整理了32个树种的林业学资料,其中融入各树种的闽清俗名和该树种列入古树名木的数量,专页配备在各树种的前面,便于读者了解该树种特性与数据,体现史料的地域性、知识性,增添阅读的亲切感。此外,将混交型树群分类编排,在页角增设小标题,以方便阅读、易于理解。总之,全书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形式新颖,既具文史特点,又有科普特性,还体现一定的文学艺术性。既可浅阅,欣赏鉴赏;亦可深读,品味思索。

第二,采编过程的特点。

在采编过程中,领导一直给予关注、支持和鼓励,还在一些细节上予以指导与点拨。如在拍摄“闽清甜榄第一树”之后,鉴于母树因当年过度采穗,变成一株“半边树”,树形不佳。有意见认为,可否选择一株树形完美的同类树来替代。正当我们犹豫不决时,毛行青主席认为,文史资料的生命在于尊重史实,半边的甜榄母树就是最真实的历史。一句话,既解决了个别问题,也指明了以后的采编方向。而且还对个别他熟悉古树的编辑进行参谋或提醒,使得一些古树遗珠重采,蓬荜生辉。在出版阶段,有业内人士建议,若能申请一个正式书号,与本书的厚重将会更加相称。但申请书号意味着要增加一笔不菲的经费,在超出预算范围的开支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也是毛行青主席予以拍板解决,使本书有幸成为一本名符其实的正规出版物。

县政协叶林生副主席既当将军,又当士兵。除了身先士卒、克尽艰辛担纲拍摄全书照片之外,还担当采编小组的领导、统筹和协调,发挥独特作用。在编辑出版阶段,他做为图书策划,亲历亲为,从争取书号申请,到书的内容与装帧,以及图片的筛选,图幅的大小,纸张的选择,甚至印刷效果等,无不再三斟酌,精益求精,努力将本书做为一个精品工程来打造。

县林业局许家琪局长做为本书的发起人和负责人,在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予以充分保证,而且考虑周全,体贴关怀,为采编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证。他还对其所撰文稿多次修改,字斟句酌。诸如此类,对全书采编给予了莫大推动与鞭策。

采编小组表现出的不畏艰辛、配合默契、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也是本书成功编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本书与以往文史资料的编辑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我们将其比喻为“木匠”与“蜜蜂”。一般文史资料的编辑就象木匠将木料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家具。而这次古树名木的前期采编就如蜜蜂采蜜,所有素材都得自己去采集;后期的撰稿编辑又象蜜蜂在酿蜜。

野外拍摄采编,环境复杂多变。风吹日晒,严寒酷暑,甚至雨淋,以及手脚划伤,已是一种常态;成群蚊虫围攻叮咬,不期而遇的毛毛虫和毒蛇,至今余悸犹存。所以,草帽胶鞋长衣裤,成为大家的自觉装束。去岁寒冬,突降大雪,采编小组不顾路面湿滑与零下气温的险困,当即决定于次日周末登上千米海拔的下祝山,就为了拍下那难得的“雪中古树”镜头;有的古树因不同季节会有很大变化,有的因天气不理想等等原因,往往一地要反复多次临场拍摄,所以就有二入文泉、三进金沙、五上马洋等等;而且为了选一处好的拍摄角度,爬上树干,下到深涧,站在悬崖边,立于峭壁旁,几乎是一种工作常态。

临场采编,文编人员除了随带本子与卷尺,与摄影师的默契配合至关重要。两者应形影不离,相随而行,甚至也要用小相机拍下镜头。力求达到两者相融,心灵相通,以领略古树的风韵、领会摄影师的意图,才能在后续文字撰写时达到图文统一,相互映衬。以致最后达到一百多处、近千张由摄影师拍的照片,文编人员只要看一眼,就会知道哪一张是什么地方的什么树种,二者相融,近乎一人。

再就是观树容易知树难。面临一株古树,如果只感受它古拙的树体、庞大的树冠,对于文字编辑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百年的古树,其历史只有当地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有所知晓;只有了解到古树的口传历史,才有可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字资料。所以,每临一树,总要寻找当地人了解古树的俗称和别名、历史与传说,并记下联系电话以资再访,甚至还要重访故地。本书相当部分多姿多彩的故事,就是这样靠平时积累而来。所以,收集老故事的过程,往往又成了另一种新故事。

为了对个别有疑问树种进行鉴定,采编小组临时增加了一名林业高级工程师,我们戏称这是一个采编“加强班”。加强班不惜二登云龙土城、再赴省璜山边、重上雄江梅洋,就为了对3 株俗名相同、树形相近的古树进行鉴定,结果从树叶侧脉的细微差别中区分出3 株中有两种不同的树种。诸如此类的反复,虽然平添了不少的麻烦和工作量,但却纠正了好几处的错漏,也减少了出书后的遗憾,对于提高本书质量应该是不可或缺的。

以上仅仅是一年多采蜜过程的概况。采蜜的来来往往也许还看得见摸得着,而大量的酿蜜作业也就是内业工作却鲜为人知。一百多处、近千张照片,要逐张进行亮度、饱和度、锐度、对比度以及色调等多项技术处理,然后再挑选出六百多张,并建立一百多个文件夹,其工作量可想而知,这些均是叶副主席靠挤占业余时间来加班加点完成的。全书带有浓厚闽清味的七十多个故事、一百三十多篇文章、近九万字的篇幅,基本上出自两个文编人员之手。最后主编除了树种分类,图文配对,还为一百多幅图片配写说明文,又是一次解读图片、画龙点睛的创作。

进入排版才是编书的白热化阶段。从8月中旬第一次将资料送福州出版单位,到11月中旬的三个月时间内,前后共五次下福州,与排版人员进行现场修改。其间,主编与排版人建立微信、网邮、电话三条热线,全天候保持畅通,人各一方,宛若并肩。为赶时间,曾数度改稿至凌晨。样书就是在这种反复不断的敲打锤炼中得到提纯优化。

酿蜜虽然辛苦,但毕竟是甜蜜的事业。所以说,整个采编过程、整个采编小组却充满乐观与快乐,体现出团结与协作精神。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小点——众人拾柴火焰高。采编小组成员吴合仕与司机刘莺,在联系联络、后勤保障等方面尽职尽责、历尽寒暑;林业高级工程师黄永辉担负鉴定树种的重任,一起上山下乡,阅读修改样书,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各乡镇林业站、黄楮林管理站、有关乡村干部和护林员以及众多的热心人士对本书的采编给予了莫大的支持与帮助。

第三,在采编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其一、有古树的村庄,大多出人才;反过来说,出人才的地方,大多有古树。

其二、有古树的地方,更有生气,更加灵动;反之,数百年的古树消失了,对一个地方来说,是一种缺陷,也是一种遗憾。

其三、对古树的神化,是人们对古树的一种至爱,是人类亲近古树、亲近自然的一种表现。当然,对其中一些不良习俗可以移风易俗,引导和转化。

其四、在一年多与古树的接触中,大家对古树竟产生了一种别样的热爱。在拍树、写树中总会油然而生一些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也可以说,《闽清古树名木》虽然说的是古树,但却是有思想、有灵气的。

愿《闽清古树名木》一书的出版,既是一次对古树遗产的总结和记录,又是一次保护古树名木的开端与进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