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报数字报纸

2018年12月21星期五
刊号:CN-35(Q)第0065号

梅城报百姓家园 “橄榄爷”和“橄榄村” 小南瓜,大世界 闽清县“两违”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县卫计局携手北京健和公益基金会助力桔林乡“暖心行动”捐衣活动 马哈蒂尔赞华人为马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为保存华族在马来西亚历史 十二月养生:适度进补 动静结合 平安创建   安全防盗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梅城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橄榄爷”和“橄榄村”

近日,福州日报社的记者来采访我们家老爷子,因为橄榄节在即,报社来白河江“橄榄村”,想找一位有代表性的人物,要了解一下白河江橄榄的发展历程,无疑,我们家老爷子最有说服力,最具代表性了!

86岁高龄的梅埔村前党支部老书记张孔炎,面对一大波报社的记者们,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老爷子思路清晰,说起白河江橄榄的发展史,那是如数家珍。

当记者问道,您老能否谈一谈改革开放40年来,白河江的变化,还有橄榄的历史。

哎呀,这变化可大了!随着老爷子的一句感叹,将我们带到了改革开放前。

以前的白河江根本没有路,自然村位于闽江北岸,出行不是走铁路,就是走水路,要乘渡船到闽江对岸。

改革开放前,村里没有电,生活很不方便,村民收割的稻谷要挑到城里碾成米,然后再将大米挑回村里,当时整个白河江每个月大约要加工一万多斤,都是要这样挑的,还有农作物需要的肥料及生活用品,都要用肩膀挑回来。

1977年,公社化时期,身为大队长的老爷子,为村里争取到了通电的机会,终于,白河江有了自己的碾米机,社员们再也不用稻谷挑去,大米挑回了。用老爷子的话来讲,从此解放肩膀,节省大量劳力。

“要想富,先修路”,在这句口号还没有出现之前,老爷子已经为全村的群众想好了日后的出路。虽然当地资源有优势,但是落后的交通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只有改变现状,才能提高生产力,所以,必须有一条通往山外的路。于是,一声号召:修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在1981年上演,在老爷子的带领下,全村总动员,准备修路了!当时没有钱,村民就自己动手,集体划分路段,按劳工每户出工分,锄头挖,畚箕挑,凿石头,请外地人来打炮,就这样,历经半年,一条宽3.5米、长5公里的马路终于修建成功!白河江一条康庄大道终于通往山外,很快,这条道路就为白河江不久的将来带来了经济创收。这条马路直到2003年,才被拓宽,改建成水泥路。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农村经济是头等大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一直刺激着老爷子。靠山吃山,白河江有着得天独厚的的地理条件,这里海拔在150米以下,土地都是沙棘土,虽然是山,但不高,而且在闽江边,在这里种植橄榄是最好不过的,况且江边不担心霜冻,简直占尽天时地利,最重要的是橄榄树生命长,不像李子只有几年。老爷子经过反复研究推敲,1981年,当机立断,准备带领社员种植橄榄。闽清橄榄历史悠久,已有两千多年,早在三国时期就被列入贡品,当时东吴国母及二乔就对闽清橄榄赞誉有加。晚唐时,苏杭京广各地就在贩卖闽清橄榄。1946年,100斤檀香橄榄可换回1200斤左右的谷子。民间相传:种田一大片,抵不过橄榄一枝。由此可见,橄榄经济价值高,而且当时还有外贸收购,有了销路就不担心,不像抗日时期,橄榄运不出去而造成滞销,种种的便利条件更加促使老爷子想大面积种植橄榄。

可是那时候很多社员不敢种,怕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怕被割尾巴。于是,老爷子自己带头种橄榄,身体力行,自己种了一百多棵,然后带动群众种。直至90年代,老爷子亲手栽下的橄榄树达500多棵。当时橄榄苗缺少,而且成活率不够,老爷子开始带领群众育苗卖钱。橄榄苗培育一年多时间,就有1米多高,每株可以卖三毛钱,渐渐地,十里八乡的果农都慕名而来向老爷子购买,橄榄苗还卖到了闽侯上街、鸿尾、白沙,量大出售时就每株两毛五,甚至到后来,县里农业局也到我们家买橄榄苗,然后发放到其他公社去,至今老爷子还保留着1981年县农业局来买橄榄苗的原始收据。早些年这些卖橄榄苗的经历是老爷子最引以为傲的事。

白河江自古以来,都遍地种橄榄。在老爷子小时候的记忆里,五扇山上面现有的那棵橄榄王,就有现在那么高那么大,可结果子一千多斤。那时江边有很多的橄榄树,有的已经枯萎,树皮一片片往下掉,那些树都很大棵。1956年,外福铁路建设征用了大部分的橄榄地,后来又砍树造田,橄榄种植面积锐减,所以,老爷子决心复兴白河江橄榄种植,不断扩大面积,更新品种,大面积推广高价值的优良品种。八十年代的橄榄品种有:大粒王、长营、惠园、檀香,檀香与惠园是当时嫁接的,三四年可结果。那会儿外贸来收购是定价的,不管什么品种,只要是摘的橄榄,一百斤都30块钱,如果是敲下来的,每百斤只有20元。

近年来,村民采取高接换种等嫁接技术,以更新“甜榄”为主,不断改良优质品种,使其更香更甜更脆,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量和效益。白河江橄榄发展到今天,种植面积达2000亩,3万多株橄榄树,每年产量1500多吨,年销量总额达5000多万元,种植户年平均收入6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12万多,种植最大户年收入达500多万元。从2011年开始,白河江选送的橄榄连年获奖,我们自家的橄榄在去年橄榄节上也获得了金奖,获得金奖的“梅香二号”在拍卖会上拍出了现场橄榄的最高价:5公斤2.5万元!一粒橄榄大约20块钱!此事引发海内外媒体纷纷报道,一说到这事,老爷子就笑得合不拢嘴。

一个自然村,82户不到400的人口,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甚至有着“中国橄榄第一村”的美誉,在外的年轻人也陆续回归,素有“美丽乡村”之称的白河江逐步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白河江人腰包鼓了,笑容甜了,生活越来越好了。

如今的白河江人家,闲暇时间只要碰到一起,讨论的都是橄榄经,最经常研究的就是各家橄榄合作社的发展前景。互联网的发达也让白河江橄榄声名远扬,现在不仅慕名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在网上购买的各地客商也很多。现在的白河江橄榄种植户都为自己是白河江人而自豪。

从1956年开始修建外福铁路,江边所有的橄榄树被征用,被砍伐,到1981年育苗(育苗需要两三年),83、84年大面积种植,蜕变到今天的2000多亩,3万多株橄榄;从八十年代一株一米多高的橄榄苗卖三毛钱,到今天的优质橄榄枝一米多售价两三千元;从改革开放前交通闭塞、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到今天因为橄榄而闻名全中国,甚至享誉海内外,白河江人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是一个农村振兴的缩影。简直是:沧海桑田一甲子,凤凰涅槃白河江!

老爷子,一声“橄榄爷”,您老真的是当之无愧!

今天,老爷子看到我在涂鸦,再次感叹改革开放带来了橄榄种植的复兴,党的富民政策搞活了农村经济。老爷子说出了他的三大愿望,以下摘自他的原话:我有三大愿望,国家肯定要放在前面的(特意强调),第一,祝愿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永远繁荣昌盛;第二,希望家乡以后建设得更美好,产业橄榄将来更优化,综合更大发展;第三,家人子孙每个都平安幸福,健康!这是一个老人的愿望,也是老人的幸福。

(许陈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中共闽清县委 闽清县人民政府